新闻中心

——   news   ——

五氯化钽与AI+AR眼镜产业链关系图谱——从化工原料到智能终端的价值传递逻辑
来源: | 作者:小嘉 | 发布时间: 30天前 | 12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日前,杭州灵伴科技(Rokid)在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,公司创始人兼CEO祝铭明佩戴Rokid Glasses,利用其提词功能完成演讲。“我自己的发言稿就在我这个眼镜上。”祝铭明在会议上表示。——在这场技术革命中,五氯化钽担当什么角色呢?

一、 基础层:五氯化钽的核心价值锚点

1. 涂层工艺革新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原料特性:高纯度五氯化钽(99.999%)在高温化学气相沉积(CVD)中展现更稳定的分解特性,能够生成致密均匀的碳化钽(TaC)涂层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核心作用:该涂层用于保护碳化硅(SiC)晶体生长设备(如石墨坩埚),防止高温下金属污染和热应力损伤。

2. 产业支点地位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不可替代性:碳化钽是目前唯一能耐受2000℃以上SiC长晶环境,且不引入杂质的涂层材料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技术门槛:纯度每提升一个数量级,涂层的缺陷率呈指数级下降,直接关联下游芯片质量。

二、 中游枢纽:碳化硅晶圆的技术跃迁

1. 半导体材料升级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SiC衬底优势:相比传统硅基材料,碳化硅的耐高压、高频、高热导率特性,完美适配AR眼镜对微型化高算力芯片的需求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涂层-晶圆协同:碳化钽涂层保护的SiC长晶炉,可稳定生产8英寸大尺寸晶圆,良率得到大幅提升。

2. 关键器件制造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功率模块:SiC基氮化镓(GaN)器件为AR眼镜的激光驱动、传感器供电提供高效能源转换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光子芯片:低缺陷SiC衬底支撑微型化光波导制造,实现更轻薄的AR光学显示模组。

三、 下游终端:AI+AR眼镜的技术突破

碳化硅AR镜片单片重2.7克,厚度仅0.55毫米,比太阳眼镜还要薄。同时实现了大视场角的单片全彩显示,并消除了传统AR眼睛“彩虹纹”干扰问题。

1. 显示系统进化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Micro LED驱动:基于SiC的高频芯片可驱动万级像素密度的显示屏,解决AR眼镜“纱窗效应”痛点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光波导革新:纳米级精度的SiC光学元件使视场角突破120°,远超当前主流产品的60°水平。

2. AI算力支撑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边缘计算:SiC芯片的耐高温特性允许AR眼镜本地运行百亿参数大模型,消除云端延迟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传感器融合:高频响应器件实现毫米级空间定位精度,支撑无标记SLAM(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)。

四、 产业链价值传导模型

1. 成本重构逻辑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隐性降本:高纯度五氯化钽虽与普通纯度五氯化钽同价,但一定程度上使SiC晶圆生产成本下降,品质提升,间接降低AR眼镜核心部件采购成本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寿命经济:TaC涂层将设备维护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2年,减少晶圆厂停机损失。

2. 技术迭代加速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正向循环:更优质的SiC衬底→更高性能芯片→更轻薄AR眼镜→更大市场需求→反哺上游材料研发投入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生态壁垒:从五氯化钽纯度控制到AR光学设计的全链条技术协同,形成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护城河。

五、 未来演进方向

1. 材料-设备协同创新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开发五氯化钽原子层沉积(ALD)工艺,实现涂层厚度从微米级向纳米级跨越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推动SiC长晶设备与TaCl沉积参数的数字孪生建模。

2. 终端形态重构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通过SiC芯片的耐高温特性,将AR眼镜光学模组与处理器直接集成,厚度突破5mm极限。

       ●     利用SiC光子器件开发全息显示界面,取代当前波导+显示屏的折衷方案。

 

产业链简化视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