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——   news   ——

低温液相前驱体法为高熵陶瓷材料应用开辟新路径
来源: | 作者:小嘉 | 发布时间: 11天前 | 8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高熵陶瓷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,其通过将五种及以上金属元素以等摩尔比固溶于单一晶格中,形成“高熵效应”,从而展现出远超传统陶瓷的力学性能、热稳定性和抗烧蚀性。以过渡金属碳化物为代表的高熵陶瓷,熔点普遍超过3000℃,在航天器热防护系统、核反应堆内衬等极端高温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潜力。

然而,传统固相反应法(如机械合金化、高温烧结)需依赖2000℃以上的超高温环境,且易导致元素分布不均、颗粒粗大等问题。如何实现低温合成与纳米级均匀性的统一,成为国际学界的技术难点。国防科技大学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谢晨熠、缪华明等科研团队提出液相前驱体法,通过分子级设计攻克了这一难题。

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Pechini配位聚合法,以柠檬酸、乙二醇和金属氯化物(TaCl5、NbCl5、ZrOCl、HfOCl等)为原料,构建了具有螯合结构的液态前驱体。该前驱体具有以下显著优势:

  1. 低温高效转化:通过螯合作用锁定金属离子,前驱体在1600℃即可完成碳热还原反应,形成单相高熵碳化物,较传统方法降低400℃以上。

  2. 纳米级均匀性:最终产物为粒径140-200纳米的球形颗粒,X射线衍射(XRD)和透射电镜(TEM)证实五种元素在原子尺度均匀分布,氧含量低至0.18wt%。

  3. 工艺稳定性好:前驱体溶液粘度适中(30-50 mPa·s),可常温储存1年以上,陶瓷产率高达50.8%,适合规模化生产。

该成果的在以下产业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:

  • 航天复合材料:纳米粉体可通过前驱体浸渍裂解(PIP)工艺与碳纤维复合,制备新一代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,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前缘热防护。

  • 能源装备:高熵陶瓷的耐辐照性能使其成为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候选者。

  • 成本优势:原料为常见金属氯化物,液相法设备要求低,较传统电弧熔炼法更具经济性。

研究团队表示,下一步将重点优化粉体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,并开展复合材料在模拟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测试。

结语

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的研究不仅突破了高熵陶瓷的制备瓶颈,更展现了分子工程学在材料设计中的强大潜力。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,这种高性能陶瓷有望在更多尖端领域实现“中国创造”的应用突破。


注: 本文基于公开学术论文撰写,技术细节已作通俗化处理,完整研究详见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》2024年107卷,对原文感兴趣的读者欢迎与我们联系共同探讨。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21YFB3701503)和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(2023RC3024)支持。

图2内容解析:高熵陶瓷前驱体溶液的制备流程示意图

1) 原料与反应体系

  • 金属源

    • 水溶液部分:ZrOCl·8HO(锆源)、HfOCl·8HO(铪源)溶于水(HO)。

    • 乙醇溶液部分:TiCl(钛源)、NbCl(铌源)、TaCl(钽源)溶于乙醇(CHOH)。

  • 有机配体:柠檬酸(CHO·HO)作为螯合剂,乙二醇((CHOH))作为交联单体。

2)制备步骤

  • 混合溶解:将金属盐的水溶液与乙醇溶液依次加入柠檬酸水溶液中,形成混合溶液。

  • 配位聚合:加入乙二醇后,在80℃下搅拌0.5–1小时,通过酯化反应和金属-有机配位形成稳定的聚合物网络。

图11:扫描电镜(SEM)与元素分布分析

  1. 形貌特征:SEM图像显示产物为粒径均匀的纳米颗粒(140-200 nm),无明显团聚,表面轮廓清晰,印证了XRD中单相固溶体的结论。

  2. 元素分布:EDS面扫描结果(Ti、Zr、Hf、Nb、Ta、C、O的分布图)证实五种金属元素在微米尺度上均匀分布,无局部偏析现象,氧含量仅为1.23 wt%,符合高熵陶瓷的固溶体设计要求。

图12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(HR-TEM)进一步揭示了材料的纳米尺度特性:

  1. 晶体结构

    • 图12C的高分辨图像显示清晰的晶格条纹,测得晶面间距0.225 nm,对应(200)晶面,计算晶格常数为0.45 nm,与XRD结果(0.4525 nm)一致。

    • 图12D的选区电子衍射(SAED)呈现面心立方(FCC)结构的衍射斑点,证明高熵陶瓷继承了单组元碳化物的晶体结构。

  2. 元素均匀性:图12E的EDS面扫描显示,五种金属元素在纳米尺度(<50 nm)仍保持均匀分布,无富集相或缺陷,证实了“高熵效应”的成功实现。